南京欧风小语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活动 > 德语新闻 >

德语听力考试的应试技巧介绍

时间:2012-06-27 13:14来源:南京欧风外语培训作者:sailor
德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向来是中国德语学习者的应试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听力训练的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阅读和口语表达,甚至把听力的训练过程同一般的语言学习过程割裂开来。其二是我们一贯以听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的听

       德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向来是中国德语学习者的应试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听力训练的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阅读和口语表达,甚至把听力的训练过程同一般的语言学习过程割裂开来。其二是我们一贯以听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的听力训练存在重大的不科学性,除掩盖了宏观听力(Globalverstehen)和细节听力(Detailsverstehen)的区别以外,即使在细节听力的层面上,也不能让学生分清主次,在短时间内抓住重要的信息。这种训练模式下培训出来的学生,在德福考场上不免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受。

本文是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下写成,目的非常朴素,只是想给德福的考生一些思维上的启发。如果我们的考生能够事先了解敌情,抛却一些不且实际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并因此在应试的时候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话,那么笔者的努力就有了回报。

一、划关键词时的“德福”思维

大部分的应试者现在都养成了在审题的时候划关键词的习惯,但实际上,很多人划词的效率很低,效果也很差。往往在审题完成之后,目之所及到处是“线条”和“圈点”,不能一下子把握主次。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什么样的词可以称之为“关键词”,我们不妨把关键词定义为“有可能听到的词”。请允许我举个例子,如果在考题中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

1. Was macht der Student im Reisebüro?

2. Was macht die Firma, in der die Studentin arbeiten m chte?

那么,几乎每一位考生都会选择Reisebüro和Firma作为关键词,这当然是正确的。实际上,这两个词的性质却有所不同。其中,Reisebüro属于“有效的关键词”,因为它“不可替代”。而Firma则很容易被替代,我们可以举Gesellschaft, Betrieb, Unternehmen, Gesch ft甚至是比较生僻的K rperschaft作为例子,因为它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都能成为Firma很好的替身演员。所以说,所谓划关键词时的“德福”思维,首先意味着从一个词,快速联想到它的近义词的思维。如果你听懂了我的意思,那么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次的问题是:Was bezahlt die Firma?

你看出关键词了么?这里的关键词并不是bezahlen,而是bezahlen容易让你联想到的信息——Geld(这个词并不在问题当中,而在你的思维当中),因为不论考题如何变化,Geld这个信息是无法规避的,也就是说,你“一定会听到它”。

好了,如果你都听懂了,那么,我们用后的例子来做一个检验。这次是一个比较长的提问:Wie ver nderten die Forscher die W rter in dem geschilderten Experiment?你会划出哪个词呢,我来告诉你,答案是Experiment – Wort – dann。选择Experiment和Wort是毋庸置疑的,但请你注意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大抵是说研究人员作了一个试验(Experiment),在这个试验中他们用到了某些单词(Wort)作为工具,但是这两个词能够帮我们定位答案么?很遗憾,并不能。因为你还缺少另一个词的帮助,这个词同样不在问题当中,但是你依靠逻辑思维很容易把它找出来,请看这个过程:“我们做了个试验”——“我们用到了一个单词”(下面我们快要改变这个单词了,这是考题告诉你的信息)——“然后,我们对这个单词……”。请看,每个人都会在这里用到一个重要的表示语气递进的词,那就是“然后”,于是dann这个词成为你“极有可能听到”的关键词。下一步不要忘了联想,因为可以替代dann的词还有很多,诸如daher, danach, anschlie end等等,都有可能出现。

在这个标题下我的后总结是,所谓划关键词的“德福”思维,其中更为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善于从问题中透露的上下文篇章信息中找出“有可能听到的”词。

二、写答案时的“德福”思维

划关键词的目的非常简单,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叫做预警和定位。其效果大概有两种可能。、你根本没有听到所划出的关键词或它的替身,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也很简单,只两个字,叫做放弃,回过头来你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划关键词的有效性;第二、你听到了关键词,那么请发挥它的功能,一方面它提醒你,答案就在后面的几个句子中,另一方面,它很好了定位了答案所在的语义层。接踵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能够把答案写下来。按照传统听写的模式写答案是愚蠢的做法,因为你既不可能把每个词都写下来,也没有这样做的时间。之所以我把听写模式称为愚蠢,并不是想要否定这个模式本身,相反只是强调它完全不适合德福的应试。它主要的弊端是掩盖了不同句子成分的重要性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因为在听写的时候,你必须费劲地听清并记下每一个词,而在德福听力考试中你完全不需要这样做。相反,只要把有用的词写下来就可以了。结果是,你写的答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词组,其核心是补足语+动词(原形),另一类叫做简单句,它是由主语+动词(变位)+补足语构成的。

对此,德福考试院的评论证明了我的说法。德福考试院在对试题的参考答案进行评述时说,[1]在听力考试中,、你可以按字面写下听到的原文;第二、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原文;第三,你可以用一个原文中并没有出现过的词来概括答案,前提是,这个词能够正确地包容标准答案指向的信息。再此,允许我越殂代庖,对德福考试院的这番评论做一两句“再评论”。、你几乎不可能按照字面含义,在德福听力的考试时间里写下原文,因为它往往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并且句型也比较长。所以,我们把德福考试院的这项要求称为对“超人”的要求。第二、用原文中并没有出现的词概括原文并拿到分数,这基本属于天方夜谭。一方面,这取决于你临场的灵光闪现,另一方面,你写的词是否能够概括原文,裁判权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于是,我们把这项要求成为对“神”的要求。后,我们可以借鉴的只有第二条,也即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原文。笔者认为,如果听力中的某一个句子构成提问的答案,那么,可替代性低的是构成动词补足语的名词,而其它成分相对比较容易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同样让我们来举个例子。针对问题“Was k nnen Kinder in den ersten Lebensmonaten noch nicht?”我们听到的原文句子如下:Schon mit einem Monat k nnen Babys einen B-Laut von einem D-Laut unterscheiden. Doch offenbar ist es für das Gehirn etwas anderes, einen Klang zu analysieren, als ihm eine Bedeutung zu geben, also den Klang und die Bedeutung miteinander zu verbinden。我们借助这个例子描述一下答题的全过程。在审题的环节中我们会知道两个重要信息:、我会听到ein Monat这个关键词;第二,我们只需要用一个动宾词组来回答这道题,因为提问的方式是Was k nnen Kinder nicht。好了,现在我们出发。这是一道出现在第三大题中的听力问题,因此,你可以听上两遍。在遍的听力过程中,假定你听到了mit einem Monat这一信号(没有听到的话,放弃吧),那么,在信号词出现之后,决定你能否游刃有余地理解答案的前提是对句型的把握。在这里,包含答案的这个句型可以简化如下:Babys k nnen A, aber es ist anders, B als C, also D(A, B, C, D各代表一个动宾词组)。如果你向来对于长句子比较头疼,那么我可以往里面代入一些简单内容来帮助你理解,请看:孩子们(在一个月的时候)可以喝一点流质食物,但喝一点烂烂的稀饭和喝牛奶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跟喝三鹿奶粉是不一样的。这样你或许听懂了,A就是这里的喝流质食物,B是喝稀饭,C是喝牛奶,而D是喝三鹿奶粉。同时你发现,在语义上,A和B属于同一组,而C和D属于另一组,鉴于题目问的是Was k nnen Kinder nicht,所以,这里的答案是C或者D。如果你在听遍的时候能够判断出答案所在的位置,那么,听第二遍就很有可能正确写出答案。

在写答案的过程中,或许你还记得,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听写,而是写下重要的成分,即动词和动词补足语中的名词。如果你选择C,当然这也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个动宾结构非常清楚,即Bedeutung geben;如果你选择D,虽然会复杂一些,但是如果你掌握了德语句型中重要信息出现的一般特征,并对句子主干中名词出现的位置和方式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的话(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技巧和对策(二)中做进一步的专题探讨),那么,你还是能够成功地写出答案:Klang und Bedeutung verbinden。

三、我们会遇见的主要困难和对策

在技巧和对策的后,我很想指出一些德福听力应试者经常具有的困惑,并对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很多同学在复习应试的过程经常问起我词汇量的问题,大凡都觉得自己的词汇量严重不足。然而,如果你在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头看一下你所做过的试题,无论是模拟题还是真题的听力答案,真正因为词汇冷僻或用词晦涩造成听力失分的寥寥无几。诚然,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是德福考试的基础,但是活学活用词汇同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我希望每一位应试者首先都要明确,当你理解了听力文章的内容之后,德福考试院是允许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当然是用正确的语言,去替换原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的。例如对于内容为“Die Luft zirkuliert nicht”的答案,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成“Die Luft bewegt sich nicht”,再如“Die Kinder lernen W rter in einer ungeheuen Geschwindigkeit”,你也完全可以写成“Die Kinder lernen W rter sehr schnell”。

相反,真正构成听力考试困难的是考生在句型积累方面的缺陷,如果你对于书面语的常见句型感到陌生,那么,你将很难在当今的德福听力中取得,对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方式频繁地互相替换(Paraphrasierung)已经成为命题者常见的手法之一。对此,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样一组句子。这两个句子的面貌完全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却惊人相似:

Wir wissen nicht genau, wieviel Studenten ihr Studium endlich abschlie en.Wir haben keine zuverl ssigen Zahlen über die Abbrecher.

并且,Abbrecher可替换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我们既可以说das Studium nicht abschlie en,也可以说das Studium nicht zu einem erfolgreichen Ende bringen,还可以说unter hoher Abbruchquote leiden。这样的例子很多,也正是在似是而非之间,命题者的灵活性被放大了,同样放大的还有答题者的困惑。

追根溯源,造成我们困惑的结症仍在于在基础教学中我们没有充分注重语言的“分流”,没有充分培养学生对句子“主干”的敏锐把握。很多学习了800个小时的应试者在德语的知识结构上表现得非常片面,除了看似“扎实”的语法基础和“熟练”的生活对话以外,他们知之甚少。实际上,我们在语言运用的教学上要走的是一条从“对话”到“描述”,从“描述”到“评论”的道路。然而,很多学习者在略微远离日常生活的课题(gehobene Themen)中接受的训练很少。对他们来说,在拿到一篇颇具难度的阅读文章时,重要的不是依靠电子词典了解文章的“中文”含义,而是学会在规定的有限时间里跳跃式地抓住“重要句子”的“骨干”,并借助这些看似有限的词或词组,依靠“自己的思维”把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文章中 “德语”的表达方式,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做好长期的积累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必须学会用自己的“思考”,去甄别重要的信息;用自己的“思考”,去摈弃母语的强大影响,用“德语的方式”去主动构造句子。对此,作为德语教学中的普通一份子,笔者感到任重道远

[1] 所有关于德福考试院的评论可参见《Fit für den TestDaF》,第92页。

 

(责任编辑:admin)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欧风课程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