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世纪,当市民阶级兴起之后,城市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中世纪欧洲的建筑艺术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改变原有的建筑形式。新的形式称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哥特一词与欧洲古代哥特族有关,表示哥特日耳曼族对建筑艺术的再创造。但对坚持罗马式建筑艺术为正统派来说,哥特式意味着野蛮。 早期哥特式建筑艺术起源于英国,约在11世纪。其特点是艺术的装饰性,建筑外形是垂直式。12世纪中叶,哥特式建筑艺术盛行于法国,在法国影响下,德国也产生并发展了哥特式建筑艺术。哥特式教堂外形高,上下垂直,一双塔楼象双手向苍穹祈祷。但从远处看,高高的双塔楼象钻天森林。从正面看,两座塔顶并列(也有的哥特式教堂只有一个塔楼),塔顶下面连着中层玫瑰形的窗户,再下面底层是三座大门。塔的底座坚实,从下向上看尖顶拱很笔直,这尖顶拱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它与罗马式圆顶拱正好相反。从建筑技术来说,尖顶拱在上下垂直的建筑体上与边缘拱和墙柱相连,起着支柱作用。这是哥特式建筑的又一特点。它不象罗马式圆顶拱那样需要较坚硬的支柱。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窗户大而长,窗户上镶嵌着彩色玻璃。阳光照耀下,教堂内显出夺目耀眼的七彩,显示天上人间的光耀美丽。在室内,哥特式教堂保持十字形的基本形式,并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前厅、中堂和圣坛。由前厅进入中堂时,显见中堂空而高。圣坛在正中面朝东。大门一般是坐西朝东,由西边进来,当中是做礼拜的座席。1248年建立的有五个大厅的科隆教堂是德国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接着在1287年建立了乌培索拉大教堂,1283年在弗莱堡建立了大主教堂,而1377年在乌尔姆建立的大教堂是世界上高的哥特式大教堂。纽伦堡城在14—15世纪建立的哥特式大教堂在二战中被毁,战后在重建中恢复。纽伦堡是哥特式建筑艺术得以发展完满的一个城市,从1250至1550年的三个世纪里,这个城市连续建立了一系列宗教的和世俗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另一表现是教堂祭坛壁画。那时盛行宗教艺术绘画,著名画家康拉德·维兹(Konrad Witz 1400—1445)画的宗教人物画颇有影响。由于气候关系,不少古画受损,为保存古画,需要临摹原画的人才。这样,一大批城市,象汉堡、科隆、纽伦堡、巴塞尔和慕尼黑等地都建立了绘画学校。
15世纪初,晚期哥特式绘画风格重要的是科隆派。画家斯捷番·洛希纳尔(StefanLochner 14007一]451)是这一派的重要的代表。其代表作是“科隆教堂的三个国王祭坛。(约1442)和“玫瑰丛中的圣母玛多娜"(1448)。这些画迄今仍保存于科隆。他的画艺在15世纪中叶是突出的,当时很少有人超过他,
哥特式和罗马式这两种艺术都反映着天神和基督教思想,是宗教思想的体现。罗马式建筑艺术是希腊化建筑艺术的再版,教堂内显得昏黑,外形象堡垒。其宗教思想是把奥林匹司的神与人类发生的战争等各种情况相结合,从天上到地上,而以神为主。哥特式建筑艺术是革新的艺术。教堂内半明半暗,宗教情绪浓厚。外观的思想则把基督教从人的视力中引向苍天,象尖顶拱直冲云霄的态势,既使你觉得有失去重荷的动势感,又令人觉得上天的虚无飘缈和宗教神秘感。
罗马式艺术,尤其是它的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古旧呆板,在12一13世纪已失却其魅力。哥特式艺术风格从12世纪兴起,经过14—15世纪的盛期之后,到16世纪中叶在宗教改革之后,当更新的艺术思想出现的时候,它也逐渐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